NEWS
新聞中心作者:紅網 來源: 百家號 更新于:2021年07月07日 08時 閱讀:0
進入物聯網時代后,依托大數據等技術,企業能夠通過收集用戶信息,繪制用戶畫像,從而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乃至定制化的服務,實現生產、銷售服務的全面變革。不過,企業和用戶之間這種對于大數據技術的良性應用,必須建立在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之上,否則,取之于民的大數據不僅不能用之于民,甚至可能有害于民。
網絡安全是大數據企業必須嚴守的底線。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與企業產生關聯是大勢所趨。如何保護用戶信息,如何保障網絡安全將成為每個大數據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企業通過用戶協議等措施收集用戶信息,獲取大數據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保護用戶隱私、保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義務。
用戶信息安全意識的覺醒,倒逼企業重視網絡安全。近年來,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新聞層出不窮,從垃圾短信到詐騙電話,人們不堪其煩,互聯網已經成為“裸奔場”,隱私逐漸變得奢侈。為了守護隱私,用戶在面對不同企業提供的服務時,逐漸將“企業能否有效保護用戶信息”作為選擇的重要標準,所以忽視網絡安全的企業,不僅會失去用戶市場,更會影響到自身的生存發展。
衣食住行相關的大數據,更是關系到公共利益與國家安全。如果說單個用戶的飲食喜好、打扮風格、住宿環境偏好和出行軌跡信息談不上能和國家安全掛鉤,那么一個用戶群的衣食住行大數據就值得引起注意了。來自用戶群的大數據和社會公共利益與國家安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獲得與用戶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后,在考慮利用這些大數據產生經濟效益前,還需要思考產生經濟效益的方法手段是否會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
將大數據充分用之于民,完善算法體系是可行之策。大數據之于算法,如米之于巧婦。企業在收集到需要的用戶數據后,將大數據上傳至算法系統內,最終由算法通過演算,對每一個用戶精準投放信息。算法,是連接“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之間的橋梁。企業能夠通過完善算法體系,將加工過的數據反饋給用戶,從而實現從“用之于民”到“利之于民”的轉換。
加強網絡安全審查,讓大數據公司不敢“胡作非為”是根本之策。指望具有逐利性的企業自我約束無疑過于天真。防止用戶信息泄露,保障社會利益和國家安全,還需要為企業劃定法律制度的警戒線,讓違規違法的企業“掉塊肉”,切切實實地受到懲罰,才能讓其“長記性”。
企業在搜集、使用大數據時,既要根據實際需要取之于民,更要利用好算法,在規章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