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聞中心作者:抽屜視頻 來源: 百家號 更新于:2021年08月18日 12時 閱讀:0
溫州市鹿城區入選全國首批 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研究實驗區域 ,與廣州白云區、青島嶗山區等4個區域強強聯盟。這個實驗區要做什么?為何鹿城榜上有名?記者從鹿城區教育局了解到,近年來,以 打造數字大腦、智繪未來教育、優化教育治理 為目標,借助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鹿城區已完成區域教育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建成可感知校園14所、智慧校園20所,基于教育技術的教與學方式變革試點學校15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13所以及73個創客基地(空間)。
當前,溫州正在努力創建全國 智慧教育示范區 。市政府專門印發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市領導、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明確了三年創建總體目標。其中,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是重中之重,將有力推進溫州教育創新場景升級、助力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放眼鹿城, 智慧教育,數字賦能 又給校園帶來了哪些變化?
可感知校園
學生在哪兒、做什么一目了然
一塊小小的芯片,加上物聯網技術,就能實時定位學生在校園的具體位置以及正在做的事情。鹿城區教育局技術中心負責人說: 這就是可感知校園,目前在蒲鞋市小學橋兒頭校區、黃龍第一小學等鹿城多所學校已經成為常態。
對于建設可感知校園的初衷,該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技術手段,為孩子們在校園內的安全加上一道保障是最重要的。如有學生進入水池等危險區域,其班主任的手機端就會自動發出警報,及時提醒。另外,學生幾點到校、幾點出校門、體溫測量等數據,除了老師可以看到,家長也能通過手機一目了然,更加安心。
在某種程度上,可感知校園也是向信息技術要師資力量的一種手段。 鹿城區教育局技術中心負責人坦言,在班上人數較多的情況下,老師就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但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老師能夠捕捉到更多學生的信息,通過孩子每一天在校園內的活動場所、活動內容,就可以大致了解到這個孩子的習慣、喜好等。比如有孩子經常坐著,不大愛運動,老師也會干預引導,鼓勵他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將孩子們在校園內的行為量化,及時提醒老師,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才是可感知校園的最終目的。
線上云閱卷
對每張試卷作大數據分析
記者從鹿城區教育局了解到,自鹿城入選全國首批 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研究實驗區域 后,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成為主題,其中重要的一塊即 對學生的精準評價 。唐小挺說,傳統的一張成績單較籠統,不能體現孩子各科的具體表現, 但是數據可以 。
近三年來,每學期期末,溫州市水心小學學生家長的手機都會收到一張 云成績單 ,上面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總評定情況外,還有從一年級至今的成績起伏曲線,以及各科的具體表現。如語文科目涉及積累與應用、閱讀理解和習作的完成率,還有錯題分析,并形成圖表呈現,英語科目包括聽力能力、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等,家長可以在這張成績單上清楚地看到,孩子哪一科的哪一方面比較薄弱,需要加強。
云成績單是建立在云閱卷的基礎上,如今的期末考試,客觀題由學生用填涂答題卡的方式進行,老師在批改時只需將試卷上傳至 云閱卷 系統,數據導入到學校的成績管理系統,而主觀題由老師批改后,再將數據補充上傳,經過數據平臺智能分析后,一張云成績單就誕生了。 有了數據支撐,不僅閱卷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業質量也有明顯提升。
在溫州市第十七中學,大數據又有另一番應用,他們基于 互聯網+ 的教育創新模式行動研究,自主研發了一整套智慧校園教學管理系統,目前這套管理系統已積累了超過10年的學生學業數據、學校校本知識庫、教師評教和職業生涯記錄數據。
溫州市第十七中學校長周青旦介紹,學校建有學生活動大數據,將學生競賽、活動等情況錄入,同時為了方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學校將學生的數據接入微信、釘釘等移動平臺, 真正實現智慧家校 。他們將繼續擴充學生的 一號通 功能,通過賬號查詢,除了能了解學生進校、上課、閱讀、就餐等基本活動情況,還能查詢學生的榮譽獲獎、學習成績、違規、表揚等,建立學生德育評估系統,同時記錄他們的曠課次數、體育鍛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情況, 每月數據會及時做出反應和診斷,讓學生真正能從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公正的評價。
智慧教育的發展仍在大步向前,下一步,鹿城區計劃引進國內知名教育信息化專家擔任鹿城教育首席信息官(CIO),與知名高校、企業合作建立國家級智慧教育實驗室,深化鹿城教育數據大腦中心建設,構建 學在鹿城 的泛在學習環境。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四個全面覆蓋,即 優質數字資源全覆蓋 新型教學空間全覆蓋 STEAM學習中心全覆蓋 智慧校園全覆蓋 ,實現教育資源智慧共享、教育業態智助育人、教育品質智臻一流的整體目標。